【海廢櫥窗專欄】1
2020.09.28 林小瓜
誰才是海廢?
台灣擁有1355公里的海岸線,東西南北各受到不同洋流影響,除了帶來豐富的漁產,最令人驚豔的就是多變的海岸景緻。在經歷幾百年之間的海盜與兵家必爭之地後,即使部分的海岸仍存在戰爭遺跡與瘡孔,但也都成為了當今的我們踏浪、逐岸、觀日出、賞日落時隨風吹過且已能輕描淡寫的過往史事。若要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台灣海岸的景色,大概就只有「美」這個字最為貼切了。
「拾起一把海裡來的沙,就是擁有海裡來的偶然,也許是上帝給的真,也許是阿拉給的緣…」每次聽到這首歌,腦海裡的畫面就是在沙灘上望向遠方海洋,俯拾起一把海沙,讓沙從手指縫中輕輕撒下的舒服。曾幾何時,俯拾而起的多半不是鬆軟的沙了,而是許許多多的海洋垃圾(海廢)。用海洋垃圾或海廢這個名詞,會以為是海洋所製造的垃圾,事實正好相反,垃圾都來自於人類,垃圾種類雖是包羅萬象,但都是你我熟悉的各項生活物品。人類以為把這些垃圾與廢棄品棄置於海洋,就能眼不見為淨,事實上,海洋正睜大眼睛看著人類,也正準備向人類反撲。
這些人類不要的棄置品一旦進入海洋,能吃下肚的,讓不知情的魚吃了,不能吃下肚的,有的塞在烏龜的鼻孔裡,或綁住了他們的手腳,或附著在殼上或是皮上成為腐蝕身體的瘡孔。海草被棄置的漁網糾纏不清,釣客偶而釣起了雨傘雨鞋,重金屬成了海鮮的「營養」成分之一。有形的海廢隨著洋流來到各國的海岸,上了沙灘,有心人士可以收拾,但無形的海廢隨著洋流而轉,成了洋流在未來億萬年的同行夥伴。我們不難想像人類面對這些事情置身事外的心態是甚麼,因為大多數的你我都是如此。雖然我們也算得上是海洋民族,但海洋的好與壞,似乎離我們的心甚遠,或許要等到更多危及生命的時刻出現,才能有一番覺醒,但那時候的我們,應該也都束手無策了。更可怕的是,在那之前,我們仍然持續產出更多海洋垃圾…
這絕對不只是「丟」的問題而已,垃圾不是被丟出來的,所有的垃圾都是「被使用出來」的。宣導不亂丟垃圾僅是治標不治本,而回收再利用能有反覆使用的可能性,但事實上再利用率的效益並不高。不如,減少使用需求吧! 這不容易,需要下定決心,不然,有再多的淨灘都只是枉然。想像一下手上正拿著的寶特瓶,最後會成為殺害海洋生物的兇手,你,於心何忍? 在生命的循環鏈之下,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最終的衝擊絕對是回到自己。
所以,誰才是海廢呢? 去淨灘或是看著其他人淨灘的時候,請反思自己,大海不想要的是人類自私的行為,而那些行為,才是所謂的海廢。
>>>>>>>>>>>>>>>>>>>>>>>>>>>>>>>>>>>>>>>>>>>>>>>>>>>>>>>>>>>>>>>>>>>>>>>>>>>>>>>>>>>>>>>>>>
【海廢櫥窗專欄】2
2020.10.05
採訪: 林昱宏、陳冠升 文字: 林昱宏
興仁國小養沙行動
興仁國小已有104年的歷史,是淡水地區早期在興化店街上的國小,這裡原本有美麗的海岸,石礫、沙灘、珊瑚礁等豐富的生態物種,而洲子灣卻因為陸續的人為污染和不當破壞,造成沙灘流失、物種消失,當洲子灣海水浴場關門,連帶使得所在的興仁社區慢慢沒落。人潮的流失與少子化,青壯人口往都市移動,多數的興仁孩子都是隔代教養。即使如此,興仁國小周遭的耆老們仍努力訴說著淡水100年來的歷史人文風情,不讓這些故事被淡忘,這些故事讓興仁國小顯得格外有味道,也格外吸引人。
「要讓學生對自己的土地有感情,環境教育才有意義。」在興仁國小服務二十年的郭俊良主任如此說。幾年前他集結了興仁社區發展協會與聖約翰科技大學,一起作固樁,慢慢地把沙子養回來。「其實我們一開始並沒有多大的想法,一個學校能夠做的事情其實也很有限,但就從能做的先做起,這幾年確實也看到沙子被養回來了。」當沙子養回來後,便開始帶學生來洲子灣淨灘,期待透過淨灘來培養學生對自己土地的認同感。「真正的環境教育不是在學校而已,或許學生在學校規定下會做垃圾分類,不隨手亂丟垃圾,但是回家後呢?是否還會做垃圾分類?學生國小畢業後了呢?若是還能持續保持,我想這樣我們的環境教育才是成功的。」郭俊良主任如此說。
不只是帶學生來淨灘,郭主任也帶著自己的小孩來洲子灣淨灘,主任表示,孩子們在撿垃圾時也會反思「為什麼有這麼多垃圾?」進而有了想要保護環境的念頭。「當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像一顆種子中在他們的心裡,如果愛自己的土地與家鄉,對洲子灣有感情,我相信他們長大就不會亂丟垃圾了。」跑向洲子灣,帶回許多不屬於沙灘上的一切,是夕陽餘暉下興仁孩子的日常~
>>>>>>>>>>>>>>>>>>>>>>>>>>>>>>>>>>>>>>>>>>>>>>>>>>>>>>>>>>>>>>>>>>>>>>>>>>>>>>>>>>>>>>>>>>
【海廢櫥窗專欄】3
2020.10.12
採訪: 林昱宏、陳冠升 文字: 陳冠升
米倉國小河口野學堂
拜訪米倉國小這日,晴陽伴著幾哩的河岸線,看似人煙稀少卻又有生機蓬勃的感覺。米倉村是一個很有福氣的地方,座落於有台灣八景之稱的淡水左岸,亦發展靠山的石材產業,位於該地的米倉國小便擔起了守護這片土地的責任,不管是推展的「河口野學堂」或是校園內的石業「時光隧道」都記載與維護當地曾經的風光與現有的寶藏。如何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愛護土地的種子,米倉國小的校長給了一個務實的解答—愛護動物。八里的的螃蟹有了名字叫做「阿紅」,替螃蟹取名,讓孩童們愛上阿紅便愛屋及烏的想要維護這裡環境。阿紅是孩童心中剛萌芽的種子,也是大人心中沈睡的種子,所以更遠觀的目標是透過生物的保護來帶動社區的發展與投入,希望在地民眾可以感受到維護環境所帶來的美好,不論是物質層面或是心靈層面。
帶孩子去淨灘是要幫阿紅的家大掃除,但是孩子們肯定無法頂著一日的烈陽,因此反思「人定勝天」的觀念算是校方盼望帶給孩子的啟蒙,而當孩子發現河灘上垃圾的衝擊,則激發了從源頭做起也是一項很重要任務的念頭。米倉帶頭鼓勵校園內使用廢紙代替塑膠垃圾袋,減少污水的排放入海以及雨水再利用;另外,校園內所種植的濱海植物也令人意想不到的巧思,將河口的寶藏能融入生活的教材之中。八里的「阿紅」只是一個媒介,真正要啟發的是孩子們擁有「愛的能力」,唯有當人具備愛的能力,始能愛萬物並身體力行,學科才能有主動發揮的意義。
>>>>>>>>>>>>>>>>>>>>>>>>>>>>>>>>>>>>>>>>>>>>>>>>>>>>>>>>>>>>>>>>>>>>>>>>>>>>>>>>>>>>>>>>>>
【海廢櫥窗專欄】4
2020.10.19
採訪: 林小瓜、林昱宏、林靜柔 文字: 林昱宏
淨灘鬥士陳信助
你若走在八斗子海邊,很容易會看到一個皮膚黝黑的人,時而帶著相機捕捉海岸美景、時而戴著手套蹲在沙灘或石堆裡撿拾垃圾。他把海洋垃圾集結成海廢基地,訴說著許多有趣卻也發人深省的海廢故事。他也奔走於各個學校推廣環境教育,用老老少少都聽得懂的話語,迫切想改變這世界的環境。他的一己之力,感動了許多人,也感動了天與地,他是陳信助大哥。
「因為我太常去淨灘,太常往外跑,膝蓋都受傷了,醫生要我休息兩個禮拜哈哈。」信助大哥在一開始介紹自己時這樣說。我們一行人來到了海洋大學海廢基地,不僅吸取了海廢相關知識,還認識了一個將生命奉獻給環境教育的鬥士。「每個海廢都有它的故事。」信助大哥拿起一個印著日文白色塑膠板,介紹著這是40年前在日本小鎮的道路指示牌,隨著海流漂到了基隆的海岸邊。飄來的不只是路牌,還有更多的養蚵廢棄管線,信助大哥就像是偵探一樣,將海廢溯源,找到最初的兇手。在這次與信助大哥的訪談中,得知大多數在海灘出現的垃圾,多是從河川的上游一路沖刷到海邊的,海廢基地蒐集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小東西,例如麻將牌、驗孕棒、還有多到可以湊出成雙成對的鞋子們。但陳老師表示,對環境最具殺傷力的還是那些塑膠碎片,人類對塑膠的使用對環境的破壞力真的很可怕。
「環境教育在每個季節可以做不同的事情,在不能淨灘的季節,可以一起舉辦工作坊,讓環境教育有更多的推廣」信助大哥給我們這樣的建議。他在FB上成立了「動手愛台灣」粉絲社團,已經相當具有知名度,幾乎每週都可以看到他與志工們淨灘的身影,這些熱血夥伴們都是被他感召而來的,都是那麼無私與無悔地為了更好的環境而努力。信助大哥也經常在facebook展現他的攝影才能,在他鏡頭底下,海邊有美麗的沙灘與夕陽,在美麗的照片中,對比現實的海邊的垃圾,讓人有著想幫海岸恢復原有美麗面貌的衝動。台灣的海岸,一時所失去的美,被深愛著這塊土地的人努力地讓它恢復該有的樣子。讓我們捲起衣袖,一起「動手愛台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