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專欄】1

2021.07.01

文: 林小瓜

「水」與你的關係是甚麼? 分享「水」的兩則小故事

之一:

念大學時的某年暑假,北台灣曾經遭逢了一次非常嚴重的缺水,水車每三五天會有一次開到我家社區門口,接著一戶一戶老老幼幼提著水桶排隊等著領水,家裡許多水桶排排站,有圓筒的、有方形的,就這樣持續了一兩個月,深刻體會到無水之苦,即使時間已過去多年,印象都還非常深刻,當時的那些桶子現在都還在我娘家的某些角落裡。

之二:

每回到柬埔寨工作,對水的飲用會特別小心,主要是擔心水質與水土不服。我們是住在鄉間裡,雖靠近河邊,但若需要可飲用的水,則要到20分鐘路程外的小學靠人力取水。取水的地方是當地唯一有設置過濾系統的一個洗手台,過濾系統的維護需要經費,受經費影響,當地常常有一搭沒一搭的更換濾心,因此取水之後我們需要再過濾或再煮沸才能飲用,但天氣太熱,補水需求大,再過濾或再煮沸的水常常趕不及我們對水的大量需求,當地的椰子水就是重要的水分來源之一了。我曾在2019年的柬國工作期間誤食當地的生水造成嚴重腹瀉,當地人告訴我椰子水可解,這跟我們一般認知椰子水寒涼的說法不同,但半信半疑的我喝了之後果然緩解,一直到現在,不管到哪一國(出差或旅遊),我都是喝椰子水治腹瀉和水土不服(奇妙的解方吧)。

>>>>>>>>>>>>>>>>>>>>>>>>>>>>>>>>>>>>>>>>>>>>>>>>>>>>>>>>>>>>>>>>>>>>>>>>>>>>>>>>>>>>>>>>>>>>>>>>>

【水資源專欄】2

2021.07.06

文: 林小瓜

兩所百年大校的水資源教育

淡江中學:

建校於1914年,今年已經是107年的老學校。總務處顧志華主任是一位數學老師,我去拜訪過他幾次,不僅讓我徹底認識了淡中歷史悠久的校園,也讓我見識到志華主任對教育的熱血情懷。魚菜共生系統其實是常見的循環系統,並不稀奇,但如何結合校園場域,讓這個系統具有教育價值,就需要一些巧思與創意,其中結合了水循環、生態系、食物鏈與營養鏈的串聯,是一套完整的生命與永續教育。這些系統就遍佈在淡中校園各處,有些在校園角落、有些在校園魚池裡、小橋邊,有些則在校門口的樹林間,有魚、有雞、有鳥、有烏龜、有黑水蠓、有蚯蚓,看完一整套系統的同時,也完整走訪校園的各角落。平時不同科目的老師帶著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計算、討論、操作這個系統的運作,不僅認識了循環、體會了永續,也感受了生命教育的意義。

八斗國小:

始於1908年的八斗子公學校,今年已經113年了,是大部分基隆八斗子漁村人的共同母校,當地老一輩的長輩提到這所母校總是會用手揮來揮去,告訴我原本學校是在山的那一頭(手揮過去),讀書要翻山越嶺,後來搬到山的這一頭(又揮回來),校地也因此變大了許多。總務處的潘建祿主任在我們去拜訪時拿了一個玻璃瓶,裝了一些魚池盆裡的水,再放入一些小魚(我忘了名字)、放石子、放水草,然後送給我,他說魚活得好,就表示水質夠好。他帶著我們上下爬了幾棟建築,梯間邊可以看到好幾個水撲滿,水撲滿蠻可愛(真的是撲滿),我們可以搆得到蓋子,打開蓋子查看水質(我們還帶了水質檢測器來踢館),發現完全不酸不鹼(中性水),且雜質含量非常低,這些水都是來自雨水,透過集水管以及過濾網,匯集到水撲滿裡面,再供應到校園需要澆灌的花圃或是魚池,甚至可做為緊急用水或是緊急飲水。我們離開前,潘主任牽出了一匹校馬,酷~~我第一次摸馬,沒想到馬毛這麼好摸,這匹馬每周都用水撲滿的水洗澡,在日頭下,顯得油亮又帥氣。

>>>>>>>>>>>>>>>>>>>>>>>>>>>>>>>>>>>>>>>>>>>>>>>>>>>>>>>>>>>>>>>>>>>>>>>>>>>>>>>>>>>>>>>>>>>>>>>>>

【水資源專欄】3

2021.07.09

文: 小升子

與山與水的相親相愛

店子里:

走進三芝區店子里,能真真切切體會什麼是山的懷抱,不似淡水充滿海洋的聲音,而是蔥鬱的樹林換上蟬鳴的聒噪。這片得天獨厚的場所孕育滿山的翠綠,諷刺的是,人工的自來水卻難以在此覓得。店子里的戴文福里長身兼巡水隊的隊長,帶領里民們沿著前人的古道—大屯溪古道—溯源水源地,在今日二子坪與菜公坑區域建起取水設施。眼前的沉沙池與過濾網其實並不違和,沒有特別的工法卻已經與自然的水流融為一體,池中的魚、蝦仍在底泥翻找腐質食物,過濾的篩網一點也不干擾進食。雖說來自陽明山的泉水是泡茶的甘甜源頭,不過,對於巡水隊員們而言,卻是用路程2個小時的時間換來,未包含修復管路的耗時;僅僅一個月之後,此次訪談的沿途中便多了4、5處需要替換墊片的管線,有些管線甚至是晃蕩在樹與樹之間。這樣的苦差事在年輕人稀少的山區是苦差事,不過,戴里長不畏懼這樣的苦,總是身先士卒率領眾人往山上取水。這天地獨得的厚贈雖得來不易,卻甘甜有味。

蔡家村:

義山里住著這麼一位在地耆老,蔡瀛大哥,身兼淡水愛鄉協會理事長。採訪這天,頂著烈陽的高照,陶醉說著蔡家村以及淡水周遭的歷史。單單蔡家村裡頭,便有十幾頭古井,蔡家的祖先們透過用湧泉跟井水作為日常生活使用。雖然,看似取水容易的水圳在蔡家村裡交錯縱橫,不過位於下游的居民們更擔心水質污染問題。為了提供穩定且高品質的井水,後期規劃了280呎的深井,並且搭配高約6樓的水泥水塔,另外也採取水表計水付費的方式,讓居民共同維護在地水資源,多出來的盈餘就如水一般也繼續灌溉這片社區的各項需求。經由理事長的介紹,哪怕是路人一不留神便會錯過的路旁水溝,或是日常婆婆浣溪沙的洗衣板都有自己的故事。隨著腦中的疑問不斷拋出,而蔡理事長一一詳答對在地文物地貌的認識,先人的日常生活,前人的胼手胝足,心中對於這片土地的感嘆就像義山里的龍蝦嶼慢慢成形在水中,雖然船過水無痕,但是水中沙石已慢慢積起。

>>>>>>>>>>>>>>>>>>>>>>>>>>>>>>>>>>>>>>>>>>>>>>>>>>>>>>>>>>>>>>>>>>>>>>>>>>>>>>>>>>>>>>>>>>>>>>>>>

【水資源專欄】4

2021.07.12

文: 小升子

海岸的守護

淡水洲子灣:

拜會興仁國小楊校長,再次訪談興仁國小這些年為周邊海岸所作的努力,從上游興仁溪的水質檢驗到下游洲子灣的河岸維護,並且每年舉辦洲子灣論壇,讓小朋友發想與決定自己社區的未來。早在民國90年代,興仁國小便有社區再造的計畫,而洲子灣與興仁溪是很好的教育實踐場域。因此,這回合的SIG再次邀請到興仁國小就北海岸的水資源議題作為經驗分享。這天傍晚回家的路途上,再度繞去了洲子灣,回憶起大學時候,因緣際會知道洲子灣的民歌故事,夕陽西下,觸景生情,不禁感慨一個中部來的北漂人似乎沒有太大的能力去改變當地的環境,不過,還是願意透過對在地的認同感去愛這個環境,哪怕這裡可能即將成為新市鎮二期的據點……洲子灣之所以眾不同的,是過去的那些故事,還有未來將會持續下去的行動。

淡水三塊厝:

聖約翰大學鍾學務長在七月初的下午,帶我們步行環繞了他們學校周邊與三塊厝一帶約3.5公里的路程,原來聖約翰大學後門的小徑往下走,不一會兒功夫,海岸就會出現在眼前囉。海岸邊是大學與水利局十局合作所整治的新埔海提,對比周遭未整理區域的雜草,新闢的堤防乾淨整潔,少了點海邊的自然景觀風味,卻多了附近家庭午後散心、觀夕的甜蜜趣味。靠近石岸邊,有一戶人家正在翻找石塊下的珠螺,小朋友則在一旁翻弄桶子裡的戰利品,石縫間探頭探腦的他們,也是這片生態的一部份。海堤的步道不算太長,加上完整的石滬圍繞,成為了天然安全的內港,也像是一個天然的游泳池。海堤尾端有一片樹叢,我們與學務長一時興起往裡頭探去,穿越林投編織起的拱橋,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的石滬群,令人為之驚艷,是個真真切切的秘境啊~

>>>>>>>>>>>>>>>>>>>>>>>>>>>>>>>>>>>>>>>>>>>>>>>>>>>>>>>>>>>>>>>>>>>>>>>>>>>>>>>>>>>>>>>>>>>>>>>>>

【水資源專欄】5

2021.07.16

文: 小默、林小瓜

水梘頭、水汴頭

水梘頭:

大屯山麓有多個湧泉,成為淡水早期農耕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發展資源,這些湧泉走著山稜線上的水圳,再順著分支水圳,進到淡水各地方進行灌溉。其中,「水梘頭」湧泉是淡水山郊聚落很重要的用水來源。除了做為農耕生產方面的灌溉用水之外,在沒有現代化的自來水之前,湧泉流進的圳溝與溪流同時也是居民生活方面的主要水源。但是隨著淡水城市開發,水的公共價值不斷被轉換,水梘頭湧泉也隨著時代變遷被改變了使用方式,繼續支持著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成非常獨特的在地文化。

水汴頭:

愛鄉協會的蔡瀛理事長曾帶我們一一探尋淡水義山里各處的埤塘與水圳,水圳從稜線走下來需要分流,分流處稱為「水汴頭」,就形成了現在的地名。山區的道路小橋邊若是沒有轉頭一看,真不知道處處都是埤塘(有些看起來真誤以為只是積水),有小有大,有些在路的左側有些在路的右側,有些則要從路邊的草叢鑽進去,會現出別有洞天的埤塘美景(又是一秘境)。有些埤塘上也佈滿了荷葉荷花,配著週邊的老三合院,美不勝收,這些埤塘透過再延伸出去的水圳,將水再供應到更遠的地方。

>>>>>>>>>>>>>>>>>>>>>>>>>>>>>>>>>>>>>>>>>>>>>>>>>>>>>>>>>>>>>>>>>>>>>>>>>>>>>>>>>>>>>>>>>>>>>>>>>